2)第577章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_重生之吴霸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任何的动作。

  他知道晋人一定会将吴国视作大敌,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的那种。

  但是,敌不动,我不动。

  庆忌对于晋人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的异动。

  然而,人的劣性根往往就在于,你不反抗,别人就认为伱软弱可欺!

  这不,时间进入吴王庆忌十四,即公元前500年的下半年。

  晋国为了六卿光复霸业,开始驱逐吴国在中原的势力。

  去年,士鞅死去,荀跞执政。

  晋国现在的六卿是赵鞅、魏侈、韩不信等人,都已经完成了瓜分晋国公族地盘的战事,将晋侯姬凿的权力完全架空。

  在荀跞的领导下,晋军先是兵临周室的王畿之地,而后又悍然兴师动众,讨伐郑国。

  由于晋军的强势,田穰苴不得不率部退出洛邑王城,然后跟郑地的范蠡,联合郑军合兵一处,一起对抗声势浩大的晋军。

  中原的形势急转直下,吴国应该何去何从?

  有鉴于此,中原的齐国、宋国、卫国、鲁国都请吴国出面,干涉郑地的战事。

  毕竟郑国的宗主国是吴国,庆忌又怎能置若罔闻?

  要是庆忌真的不管不顾,只怕会让郑人心寒,让自己的一众附庸国都为之心寒。

  这无疑,让庆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是吴国不宜动辄大战的国力,一方面是关乎自己的威信。

  如之奈何?

  庆忌得到范蠡、田穰苴的战报后,就将大司马孙武、御史大夫伍子胥、廷尉伯噽、太宰计然、大行令孔丘一起传召到滋德殿,商议对策。

  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庆忌这五个肱股之臣,都不禁陷入了沉思。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容不得丝毫的马虎!

  万一有了闪失,包括庆忌在内,谁都担待不起。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太宰计然首先朝着庆忌躬身作揖道:“大王,臣以为,我吴国此时不应动辄大战。”

  “且不说大吴的精锐之师,还多滞留在西南一带,尚未归来,单凭现在中原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我吴国就不便于掺和进去。”

  一听这话,伍子胥皱着眉头道:“太宰此言差矣。”

  “而今晋人伐郑,声势浩大,若是我吴国置之不理,如蔡、徐、钟吾等附庸国,岂非对大吴的权威有质疑之心?”

  “若是如此,则吴国在中原的霸权必失,日后恐怕也很难再次北上,与晋人一较长短!”

  上一回吴国得以驻兵于周王室的洛邑之地,而且使郑国臣服,除了吴国的确出兵中原外,还不乏庆忌、伍子胥、范蠡这些吴国君臣的一番操作。

  在很大程度上,吴国得以染指中原,以运气的成分居多!

  当时,若不是晋侯姬午被行刺,客死洛邑钓鱼台,吴国岂能在中原站稳脚跟?

  而现在,一旦失去了对周王室和郑国的控制,吴国在中原岂能有多少的话语权?

  “哼!”

  计然冷哼一声道:“御史大夫,动辄大战,岂是那般轻巧?”

  “岭南、西南的战事适才结束不到半年,现在又要北上作战,我吴国岂能撑得住?”

  “若是再度征兵,难道不是在竭泽而渔乎?”

  “晋人之师,为天下强军,在战力上同我吴国精锐不相上下。”

  “若不能战胜,怕不止是大王威信扫地的问题,吴国精锐之师尽没,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耶?”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