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7章 换防_争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杨峥把自己的构想说出来,杜预沉吟之后,道:“可再增设副统制,镇守鹯阴、颇岩、祁连、河关、榆中等要害之地。”

  杨峥深以为然。

  杜预同意,卫瓘没意见,杨峥直接下达军令。

  “我军辖地渐多,而地方官吏不齐,当广招贤才,治理地方。”杜预提出一个非常急切的问题。

  这一场大战,拿下武威、安定、西套。

  加上原有的西平、金城、西海,六郡三十八县。

  江东六郡便可立国,但在西北,这六郡人口加起来,还没江东一个郡多。

  若是在两汉强盛之时,这六郡加起来,差不多五六十个县,仅武威便有十四县,北地郡有十九个县……

  到了汉末魏晋,北地郡所在的西套直接丢失,武威大幅缩减。

  其他州县人口也大片凋零。

  三十八个县,很多在面积上超过了一个县的规模,人口差的老远。

  这便是如今杨峥面临的现实。

  毫不客气的说,与中原相比,就是一只蚂蚁……

  即便与残破疲敝的雍州相比,也大有不如。

  当然,如果加上敦煌、酒泉、张掖、西域,杨峥就足以碾压关中了。

  “如何广招贤才?”杨峥目光炯炯的问道。

  汉察举制,魏九品官人法都出现重大问题。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果仔细浏览史书,会发现历史中传颂的大孝子都是东汉魏晋时代。

  卧冰求鲤的王祥是琅琊王氏的开门老祖。

  怀桔遗亲的陆绩是江东门阀陆氏。

  当年司马师也有孝子之名……

  不是说孝不对,只是太容易作秀。

  难道行孝的都是世家子?

  举孝廉、举孝廉,都去举孝了,后面的一个廉字却被选择性遗忘了。

  而九品官人法,则直接走回司马家的老路了。

  最开始,九品官人法比孝廉制的确有进步之处,然而太考验中正官的操守。

  两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杨峥隐隐感觉到,自己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

  杜预道:“可察举与中正并行之,然后再以宣义司考量其能力、品行。”

  这个办法比单一的九品中正制要强,还有宣义司把门。

  但还不够,未触及问题的根本。

  杨峥所想的是,彻底打开底层向上跃迁的通道。

  军功只是其中一条途径。

  另一条途径就是怎么选拔人才了。

  这也是杜预的时代局限性。

  恰巧杨峥在这方面是过来人。

  科举制虽然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根据当下时势略作改进。

  在这方面,杨峥手中的大杀器不是宣义司,而是青营。

  眼下青营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了。

  包吃包住,公费学习。

  这么多年,在杨峥刻意引导下,已经不局限于儒学经典,涵盖兵法、武艺、天文、地理、医学、丹术,连锻造、木工、筑城都在其中。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