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14章 差距到底有多大_宋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月初九,黄道大吉。

  一大早,陆秀夫、陈宜中等人便早早的沐浴更衣,身着素布白袍出得门来。

  二人皆不乘车,步行过市。

  倒也不是为了招摇过市,而是因为之前赵维的那句话,“娘们儿才坐车。”

  好吧,做车的都是娘们儿,弄的新崖山上下,只要是男人都不好意思再乘车了。

  逼着陆陈两个老人家也要弃车从骑,重拾六艺。

  而今日到民学参加开学大典,路途实在太近,就不值当骑回马,所以干脆步行而来。

  转过街角,远远便见新崖山最繁华之地,远近各有一处高挑门楼。

  一曰:儒林晓堂。

  一曰:匠塾。

  这是大儒王应鳞亲自执笔,给小学和工匠学堂赐的名。

  本来吧,沈福海和王仲林图省事,想要直接沿用宁王在教改中使用的“小学”“技工学堂”这两个名字就算了。

  可是,王应鳞不同意,既然要办,那就办的合俗合规。

  放眼大宋,哪个文教之地还没个响当当的名字?

  就比如,花州书院、嵩阳书院、紫竹书院等等。

  让人搭眼一看,那便是书香四溢,文采盎然。

  于是,王老爷子想了一晚上,定下了儒林晓堂和匠塾这两个名字。

  “儒林”二字自不用说,虽然民学发于市井,但老爷子还是希望从这里出去的孩子可以继承儒学大道,发扬光大。

  而关键,则是在一个“晓”字上。“晓”与“小”同音,算是迎合了赵维的初想。

  而“晓”有知晓、拂晓之意,寓意蒙童由此知晓大道,有如宋之拂晓。

  至于匠塾.....

  好吧,王老爷子有点敷衍,一帮子人学木匠瓦工,打铁锻铜的学堂。又不用他去传道授业,管他呢?

  当然了,王应鳞敷衍也只能敷衍在起名儿上面,事实上,匠塾可一点都不敷衍。

  山长是王五郎,教习全都是致知院的大能。

  且定位也不低,目标是培养高端技工才人。

  学成之后,是有希望入致知院,成为各位院士的学徒的。表现突出、贡献卓著,还可升任助理,乃至院士。

  就算没那个福份入致知院,王仲林那边也打了包票,工部一概全收。

  这实际上就是大宋第一所“包分配”的技工学校,前途比小学还要光明得多。

  此时,两所学堂门前都聚满了人。

  包括幸得学堂录取的学生家长,还有今天的主角,四千多民学学生。

  只见他们和陆陈二人一样,皆是素衣儒袍,站满了街道,白花花一片。

  王应鳞、谢叠山等人比陆陈来的还早,天没亮便已经在学堂支应。

  匠塾那边也不含糊,致知院把这当成是自家后院儿,所以倾巢而出,全部到位。

  包括与赵维关系非浅的严海将军、血头将军,还有马小乙、王胜等人也一一在列。

  都是来给民学捧场的。

  毕竟,现在民学的开办已经不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