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雁荡峰高,谁家少年初问道_陌上幽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八洞天:华盖山洞。”其实它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山洞,外厅广大,内有通道,幽深狭促,不知通向何方。唐末一游方道士偶然在此结庐为居,因此处气候温和,宁静祥和,适宜道家修行,故此以后,道士越来越多,道观随之出现。吴越立国后,国主钱缪因深感上天恩德,在此建紫阳观,香火日隆。

  金陵,三国时称建康,后改为金陵。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于华夏,金陵更甚,楼台庙宇广布。中唐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便是金陵与它城外最出名的寺庙——鸡鸣寺,当年南朝陈后主亡国,城破时带着他的两位妃子躲于庙内一口枯井中,如今这口枯井尚在。

  枯井边一位老尼正在逗着一个一岁大小的男童,“越宝乖,快快长大,将来你可是有大气运的哟!”

  此时,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所谓晨钟暮鼓,眼看时间已到鸡鸣寺晚课时间,那老尼将孩子抱进井边一厢房内,放于童床上,又将床上一布猴放在男孩手里,让他抓着,满脸慈爱地对着男童说:“越宝乖乖,太母一会就来啊。”那男童眼盯着手里抓着的布猴咯咯笑着。老尼转身出来关上房门,对着屋外几名中年尼姑说到:“今日晚课,仍是于清、于华你二人负责,唱完《妙法华经》我便要回来,时间久了,越宝会哭闹的。”

  众尼恭敬地唱了声“诺”,便跟着那老尼向前殿而去。

  “无量寿佛、三清祖师,世间诸多纷争,你留在此地,日后不过徒增烦恼,不如随贫道去吧.”

  十二年后,华盖洞天后山,峰高林密,溪流淙淙。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此时正蹲在一处山石后面,眼睛紧张地看着前方。但看这少年一身粗布麻衣道袍,一双大眼似丹凤、如朝阳,鼻直口正,倒是十分俊俏。良久,少年终于轻松的喘了口气。

  “终于走开了!奇怪,莽山烙铁头如何会出现在这里,气候不对呀?回头还是问问师父吧。不行,此蛇巨毒,不能让它跑了,不然害人匪浅。”

  少年转身拿起身后地上的竹笼,小心地跟着那慢慢在竹林间游走的莽山烙铁头,瞅准机会,等那毒蛇动作稍缓,手中竹笼精准地飞向蛇身,竹笼不偏不倚正好将莽山烙铁头盖在地上。

  “道儿,你这手飞刀功夫确也没白练,只是刚才出手时,手还是不稳,动作也有点慢,不过是碰巧被你赶上了机会而已。”说话者是一位老道士,慈眉善目,浩发童颜,仙风道骨尽在此人。

  “知道了,师父,”少年撇撇嘴,笑着对老道说:“师父,您不是说此地气候不适合莽山烙铁头生活吗,那怎么这蛇会出现在这里?

  “此蛇原本在湖湘南部,距此千里之遥,且此地气候不适合其生长,此事倒也反常。”老道眼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