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四十六章 西州_书剑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民部的推广下,新的高产农作物在全国推广的很快,可以预见人口在未来十年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增长。当然这不是眼下要讨论的问题,李世民心里对高昌的定位,其实早有想法。正因为如此,下面的大臣才不好开口。迎

  合上意这种事情,在这时代还是比较丢人的。跟皇帝对着干,那才是高风亮节。皇帝做的对,那是理所当然的,没必要捧着他。皇帝做错了,就该喷他。这

  年代的士大夫比较有节操,所以就算知道李世民心里怎么想的,一般也不会站出来拍皇帝的马屁。在这个时候的士大夫看来,历史的教训告诉他们。皇帝不能惯着,得防着。不然的话,搞不好又出一个隋炀帝来。

  能制衡皇帝的原因,不外是士族门阀在这个时代的强势。当然在贞观一朝的中后期,随着魏征等人的老迈,李世民的强势已经很难有人能抗衡了。

  既然无法抗衡,那就不说话就是了。免得被民间物议流言泼一身的脏水,留下骂名。群

  臣没人站出来说话,就算是长孙无忌,也不敢轻易站出来说话。这么说吧,新旧门阀之间的利益,开始出现了交错。这也是为何后来的李治,要废掉太原王氏的皇后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死活阻挠的原因。新

  旧贵族之间,从最初的对抗,到后来的媾和,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并不长。利益是最稳定的纽带!即便李世民推出了科举,推出了印刷术,打破了知识垄断。有一点无法改变,李世民自己都是门阀的出身。大

  臣们不说,李世民很失望,只好自己开口:“朕拟设西州,以安西域。”

  开疆拓土这种事情,对于每个皇帝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因为他不是躺在前任皇帝的基础上吃老本,这是可以祭告太庙的伟业,是皇帝政绩的最佳体现。可以青史留名不说,还能泰山走一趟封禅。

  李世民要做千古一帝,这种嘴边的肉,怎么可能不吃?谁拦着他泰山封禅,谁拦着做千古一帝,绊脚石就必须搬走。高

  昌太远了,道路太难行了,士大夫们和他们所代表的门阀贵族,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觉得无利可图不说,朝廷还要花费巨大。那种破地方,丢给蛮夷野人又如何呢?这

  种思维不是现在才有的,过去就有。对于中国人来说,不适合耕种的地方,其实都没啥保留价值。就算适合耕种,距离中央集团太过偏远,投入和产出的利益不大,也没啥吸引力。汉朝打通西域,主要开始为了对付匈奴这个宿敌,再者就是丝路的利益巨大。到

  了唐朝,在群臣看来,如果西域诸国安分守己,没必要亲力亲为去守着西域吧?这种思维到后来明显不成立,你不搞人家,人家也要搞你的。所以才要彻底把西突厥干趴下。不然就无法保障丝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