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六章_重生回到198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物另算。这种行径让杨家人赞不绝口,对于看护林子的事越发的尽心。

  李燕跟李大中随后又去了山脚下看蛤蟆的人家,说好是三个月一结工钱,这次来正好赶在了第三个月头上,李燕寻思左右都得给,倒也不差那十天二十天,提前就钱给付了。另外还给了五百块钱的年终红包,还有格外的东西,直把老两口乐个够呛,再三表示会把蛤蟆看好。

  李燕也不是个无缘无故就对谁好的人,这对朱姓的老两口都是六十来岁,身体强健能干,再看个十年八年的是没问题。在看护上也确实是挺上心,单从蛤蟆稀稠程度上就可见端倪。

  临走时四个人一起动手从河沟里捉了十斤母蛤蟆,打眼估量了下,再养上一冬,转年就可以成批量的往外卖了。如果繁殖得当,秋天完全可以弄些蛤蟆油出来。

  回到家后,李燕把这些蛤蟆分成了四份儿,自家、姥姥家、季云奶奶家,三家加在一起占了多半儿,剩下的三四斤则用保温箱装上冰块儿,等到带去学校送给孙励。

  冬天的蛤蟆最是好吃,一肚子的籽油,吃起来那叫个香。崔玉凤是炖蛤蟆的高手,调出的微辣酱香味儿,好吃的让人狠不能把舌头都吞了。

  这时候的蛤蟆不比河里的鱼,到底还是稀少,捉起来也挺困难,以至叫价很贵,一般人都不太舍得买来吃。

  季云的奶奶爷爷也算是老k县人了,自然知道这东西的好吃也贵,而且卖得少。野生的都躲在河、泡子里,能弄着的时候也是有限的那么三两只,收购商进行收购,通常几天才能凑够一斤,碰着个吃货根本就不够看。

  九十年代中旬动起养殖念头的人并不是很多,像李燕这种半人工半野生的方式更是少见,在这方面上她绝对算得上是这行业的先行者。

  她包山养蛤蟆的事只有家里至近亲属知道,季云的爷爷奶奶自然不清楚,还以为她特意回镇上买回来的呢。这时候蛤蟆稀少,有卖的也只在村镇上,县城里根本见不着影儿,市区里就更加不用提了。

  老太太老爷子直说她有孝心,对于这个未来孙媳妇那真是怎么看怎么喜欢。吃完了饭就给季云去了电话,把李燕好顿的夸奖。直让孙子好好待她,没事儿的时候常去学校也好拉近两人的关系。直到那头季云不住的称是要他们放心,这才算是满意的撂了电话。

  因为记挂着送礼的事,李燕没像往常一样待到下午,周天早上就返回到了学校。

  十点多钟的太阳已近半空中,难得的好天气没有半点儿风,阳光温暖照在身上特别的舒服。李燕提着装着小保温箱的黑袋子就去了孙励所住的宿舍。

  宿舍的门是虚掩着的没有关严,留了条巴掌宽的缝隙,李燕站在门外抬手敲了两下,低声的唤道:“老师,你在吗?”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