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六章 国际标准_华娱之黄金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葛尤,不好意思,就2500,就这,葛尤还美的够呛,声称从艺以来,赚的最大一笔钱。

  《顽主》那个戏,米佳山就给了他400块钱。

  对比一下后来拿着所为的明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郑某爽77天拍一部戏,片酬亿。

  那个年代,一个月薪6000的普通青年,得勤勤恳恳工作2200年。

  也就是从汉朝就开始工作至今,才能攒够亿,而人家郑小姐只需要在片场挤眉弄眼77天就可以躺获。

  同样是打工人,有的人日入200多万,有的人一天连200元都没有。不得不感叹郑小姐这名字取得好:郑某爽郑某爽,挣钱真特么爽!

  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影视就是个畸形。

  在成熟的影视产业体系中,影视剧制作早就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与分工。

  从演员到剧本到导演再到后期的制作、推广,演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已。

  而影视作品需要流量,需要粉丝支持。

  明星在粉丝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粉丝既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明星产品的消费者。

  粉丝的双重消费特性,促使明星代言活动的作用在众多的广告形式中凸现出来,明星们成为了人际沟通中的主导者,而企业和广告商们则利用粉丝“爱屋及乌”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粉丝的消费态度与倾向。

  尤其是在一些收费项目上——购买超前观看、周边商品等方面,极度需要粉丝支撑,所以剧组需要流量明星或容易上热搜的话题明星来加入,久而久之,给一部分头部明星大量砸钱也就成为“行规”。

  在制作成本一定的背景下,演员获得的片酬过高,就势必挤压其他环节的制作成本,易青前世就听说过,制片方预算的50%~80%,甚至更多都集中砸在几位知名演员身上,而只有小部分预算是给予幕后团队的,包括非常重要的编剧和后期制作等,于是“烂剧本”、“五毛特效”等频频出现。

  最终将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这也是为何在欧美影视产业发达地区,演员片酬一般不超过整体制作成本的30%的原因。

  后来有很多影视剧中,单单演员的片酬就占去多半,剩下的制作费仅够草草地结束拍摄,那更别后期了,所以最后呈现给观众也只能是一个应付版本,流量明星盛产烂片也就能解释了,因为是真的“没钱”好好拍了。

  反之,一些良心剧,如《人民的名义》,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担当,取而代之的是张峰毅、吴钢、张之坚、刘慧芳这样近40位的资深戏骨。

  这部剧总投资在亿左右,但所有的演员总片酬却只有4800万元,都不够一个所为当红“小鲜肉”的片酬。

  特别是一些热钱涌入影视行业,客观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