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七五章 试射_大明新命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厚望的火炮。

  但见炮膛内壁光滑如镜,炮口处管壁厚约寸许,由炮口至炮尾逐渐加厚,至炮尾药室处厚约两寸有余,正符合膛压从炮尾到炮口逐渐递减的道理。

  杨珅之前进行炸膛测试的结果,杨振当天就知道了,知道当时并没有一门火炮炸膛,不过因为不是实弹试射,杨振并没有特别在意。

  同时,知道明末军中情弊的杨振,当时也并没有细问测试的具体过程,只当是他们为了给新造的火炮提前讨一个口彩,不愿意让其中任何一门炸膛罢了。

  然而,杨振现在到了现场,又听见跟在身边的杨珅这么说,当即问他道:“结实,怎么个结实法?”

  “五斤炮药呀,都督,当时最大的装药量,已经用到了五斤炮药了。声响惊天动地,连止锚湾船营的仇统带,都派了人来打探情况。但是,不管是这门铜炮,还是这门铁炮,全都安然无恙!”

  杨珅见杨振细问,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那日放空炮进行炸膛测试的情况。

  原来,他们从一斤炮药开始尝试点火,尔后每次半斤递增,到了三斤之后,每次以多加二两的方式继续递增,最后一直试到了五斤的药量。

  虽然声震天地、声势骇人,有的冲天炮下面的厚木底座都裂了,但是仍旧没有一门炮炸膛。

  到了五斤的用药量之后,杨珅已经断定,这款采用铁范铸造的大口径臼炮质量过硬,轻易不会炸膛,因此便停止了试验。

  “怎么?五斤的装药量,就算是到顶了吗?”

  杨振随口这么一问,再去看杨珅,却杨珅惊讶地看着自己,居然是一脸的不可思议,这样杨振顿时感到是不是自己失言了。

  果然,正当杨珅正哑口无言,不知道如何答对的时候,紧跟在杨振一边的张臣突然笑着对杨振说道:

  “都督可能有所不知,宁远城上那些购自红毛夷的红夷大炮,一门重达三千多斤,他们最大的装药量,也不过五斤,一旦超过了五斤,便有炸膛的可能。所以一次用药五斤,便是咱们军中火炮最大的用量了!”

  张臣说到这里,看杨振仍有不解,轻咳了一声,接着对杨振说道:“这个惯例,虽然未入军法,但却是大家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规矩!非红夷炮,若能用药五斤不炸膛,已算是顶尖的火炮了,也就不必再试!”

  听完了张臣的解释,杨振方才发觉明末军中的火器应用,居然还有这么多说道,当下有点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在心里迅速进行了一下换算。

  明制一斤等于十六两,约合后来的六百克左右,这么算下来的话,明制五斤就相当于后世的三千克,也就是三公斤左右。

  三公斤的颗粒化黑火药,装填在四寸半即十五厘米口径的炮筒里,其爆炸威力应该是相当惊人了吧。

  当然了,它的威力到底怎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