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零六章 青出于蓝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块砾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阳重型车辆厂(由原来的洛阳汽车厂分离出来)生产的巨型压路机滚一滚,一个可供使用的野战机场就形成了,耗时只需2-3天。虽然起落架的寿命因此大减,雨天也愈发被飞行员们憎恨(注1),但在向沦陷区反攻时,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的无数前线机场却极大地保证了战斗前沿的制空权……

  两位shijie级飞机设计师对轰-1原型机的改进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卫东这个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苏霍伊为何要对歼-1的原定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胡卫东直到后来对飞机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渐渐想通。原来,历史上的拉-5虽然与“蚊”式战斗轰炸机一样是木质结构,但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英国人制造“蚊”式战斗轰炸机是采取类似胶合板一样的办法,用特殊的强力胶将木板粘结起来,因而尺寸可以造得比较大,而拉-5战斗机虽然也是木质的。却是利用钉子来固定和连接木材构件的,但由于木材的延展性与弹性不如金属,因此尺寸没法做大,事实上拉-5战斗机的尺寸比历史上同样以小巧玲珑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还要略小一些。而这就导致它像零式战斗机一样装不了太大的发动机(其实这也说明当时苏联人的发动机jishu要强于日本,“小型发动机+粗糙的做工【苏式飞机的生产工时可比日式的短多了】”依然可以与二战最强的p51野马战斗机抗衡,鬼子要有这水平,零式也不会那么快没落。),可是歼-1与轰-1所采用的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材料等于是“蚊”式战斗轰炸机所用“木材+胶水”工艺的加强版,所以完全没必要设计得这样小巧……

  发动机放大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功率大增,在短短半年之内,原本只能造出900马力航空发动机的洛阳飞机制造厂就推出了1500马力的新产品,至39年底更是将基础功率(即不算增压器与喷水器的影响)提高到了1800马力(与美国人新研制成功的普惠r-2800双黄蜂气冷发动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算上增压器方面的优势,则毫不逊色,在中低空甚至还要稍强一些。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在耐高温合金方面的优势,升级改进的潜力更是远胜。),而因为工艺简化的缘故,成本反而下降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步都是在发动机尺寸固定下来不再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取得的,苏霍伊的这个建议对飞机、发动机与增压器三者设计的配合大有裨益,第一款成功组合出来之后,基本就只在细节上内部挖潜了,这无疑大大节约了边区有限的科研liliang,让好钢能够用到刀刃上……

  注1:哪怕是小雨过后,野战机场都得等到收干后再滚一遍,大雨的话,耽搁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飞机在此期间必须躲进机库(如果有的话),甚至需要为此转场,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快速建设与修复野战机场的办法也还是利大于弊。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