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章 、选士之策_汉魏文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有识之士(还得刨掉曹洪),并非仅仅执著于家族、阶层利益的庸吏,而都有澄清天下、安定国家之志,所以不难找到共同语言。终究东汉朝末年的混乱局面,很大因素是世家门阀勾党结连所造成的——宦官们虽然扛着打击党徒的棍子来铲除异己,但这罪名本身也不是全然虚妄。抑压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给庶族留一线出头之天,本就是曹魏集团上层的共识。

  所不同的是,庶族出身的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空间,世族出身的则觉得在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下,给你们留的空间已经够多了,应当收上一收啦。不错,世家是有很多不成器的子弟,把国家搞得如此混乱,可你们庶族不通经、不讲德,只有更糟糕啊,怎能把国政都交到你们手中?

  如果说世家是10,寒门是-10,那么曹操的政策就是-3。陈群定九品官人制,希望扳正方向,恢复到5,是勋提出科举制,表面上是0,其实骨子里比曹操更加激进。只是最后经过反复博弈,基本定调在2到3之间。对此是勋已经挺满意啦,因为随着中原逐渐安定,曹操本人的倾向也在向世家大族转化,并且可以预见的,一旦真的统一了,他这屁股估计比5还得往上挪。如今定下制度,为万世之法,没有彻底偏向世家,已经算是一大胜利了。

  社会的客观环境摆在那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强,也不可能彻底超越时代,否则就变王莽啦,必然落个身死名毁的下场。

  最终的结果,是九品中正加科举的一个四不象,就表面而言,前者为主体,后者为补充。首先魏国下辖五郡皆设中正官,由本籍的现任官员兼任,负责品评郡内不论世家还是庶族,所有学有所成的士人——县级中正暂不设置,先看看效果再说。然后品评结果并不直接报给选部或者吏部,作为任官的凭据,而是先交予各郡选司备案。

  品评人物按照陈群所说,分家世和状(相关德、才的评语)、品(等级),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

  其中列为上品,并且德行较高的,如同传统的察举制一般,直接举为孝廉,仍然是每郡每年两位,公车载往安邑,与任子、蒙荫一般仕为郎官,甚至可以直接入中书为吏。其余人等则不限数量,可前往各郡选司报名,分科应试。

  此外,中正官因为各种理由并无品评的,及外郡人士,皆可向选司“投刺自荐”,核查得家世清白,并无作奸犯科事,亦可参与考试。但最终考试结果,正常应试者可因其备案之品得到加分,自荐者则无此等优待,且自荐者的录取数量不得超过正常应试者的五分之一。

  考试通过的,便称为“茂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即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