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八四 白莲教?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期还好说,毕竟洪武朝,建文朝的时候,都城都是南京。但是自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漕运就变得极为的重要。北京城上百万人口,城中更有达官贵人无数,这些人每日消耗的粮食,便是一个绝大的数字。而单单靠着北京周边的产出,是绝对不可能满足的,这些粮食,都要来源《一》《本》《读》小说ybdu..于漕运。

  便即是漕粮。

  每年从江南运往北京的漕粮,在宣德年间达到了最高峰,最高的一年达到了六百七十四万石,之后略有下降,但大致也是维持在四百万石上下。当然,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的,不只是粮食,还有江南解往京城的白银,以及江南各色特产:丝绸,漆器、瓷器、布匹等等。一条大运河,联系南北,乃是大明朝的交通命脉,经济命脉!也造就了沿途的无数繁华城市——苏州扬州的繁华和运河不无关系,山东临清更是得益于运河良多,若是没有这条大运河,又岂会成为大明朝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口超百万的大城之一?

  一旦大运河被切断,漕运无法开展,整个北京城都要饿肚子!

  这可是要出大乱子的。

  由不得朝廷不着急,自然是发大军围剿。

  起义军虽然兴也勃焉,急如星火一般,以燎原之势席卷百里,但是终归实力不足。他们初期进展顺利,那是因为朝廷没把他们放在心上,而且朝廷也不可能在每个地方都安置重兵,是以必然有地方是防御薄弱的。但一旦朝廷重视了,调集大军准备剿灭了,那起义军的实力,和朝廷比起来,真真就是以卵击石了。

  无论是规模,军队总量,个人战斗力,武器装备,起义军差官兵甚远,甚至就连军官将领的指挥水平,战术战法,都是大大不如。

  别说是他们了,就算是在他们之后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掀起了那么大的声势,几乎席卷天下,但起事之后的许多年里,始终还是以流寇的形式出现,不敢跟官兵打硬仗。虽然他们人数很多,但只要是跟官兵打硬仗,几乎就是惨败,被官兵撵着打。虽然人数多,但大半都是裹挟的流民,战斗力真真是可以忽略的,反而是容易添乱子。直到不少年份之后,起义军经过和明军的连年大战,终于是锻造出一批颇有战斗力的精兵来,再加上大明朝在内忧外困中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起义军方才展开了反击。

  所以徐鸿儒的败亡,乃是注定的。

  七月,各路军先后失败,郓城、钜野失守。徐鸿儒等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固守邹县、滕县,与官军抗衡。明军调集山东、北直隶等地的大量官军,围徐鸿儒军于滕县。九月,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十二月在北京被杀。

  终明一朝,起义不绝,但大规模的并不多,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