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章 利益交换_重回80当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些人做什么?”

  顾骜果断地要求:“我就是希望你找个有关系的媒体,把这些事迹报道出来——我不求你们评价,只要实事求是报道就行了。时间上么,这个月如果来不及,下个月也行,最晚不要拖过12月份。”

  严平吓了一大跳:“你这是把那些人架在炉火上烤啊!”

  顾骜摆摆手:“没你说的那么严重——你们只是做事实判断,有什么风险?这些年揭露歪风邪气的文章还少么?至于讨论的后果,你也放心,我是外交学院的,我对京城的风向了解比你透彻。上面说了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不会一棍子打死的,最多稍微放一放,在观察一下。

  再说了,眼下也快秋收了吧。你们省的小岗村,到了交公粮的时候是绝对瞒不过去了,到时候是杀头掉脑袋还是合法化,总要等来判决的。手工业和农业口子,一口气捅出两件事儿,也不嫌多。”

  小岗村的事儿,如今在徽省地方上已经偷偷传得比较开了。毕竟再有一个多月,历史上就要传到最高层。

  所以严平倒也听到过些风声。

  如此一想,让徽省的新闻部门,提前些打预防针、报道一些事实,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无非是在时间差上投机一下。

  严平花了好久,想明白顾骜行为的风险,心理上总算愿意帮他奔走斡旋了,不过他依然不理解这么做对顾骜个人有什么好处。

  “可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一言难尽了。我的想法,是希望你们那边把事实报道出来后,能激起更深入、高级的讨论……”

  地方的机关报纸,可以只报道新闻事实,但更高级的媒体就是以社论定调子为主了。如果是有政策代表性的事情,哪怕事件本身比较小,被提上来点评一番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顾骜赌的,就是到时候与他论战的外国人,会注意国内的有关舆论导向,然后在这里面找毛病挑刺。

  阿尔巴尼亚人注意到了“雇佣了少数几个工人”这种经济体被“放着再观察一下”。肯定会据此攻讦。

  可是,偏偏顾骜手上有《资本论》的底牌。他是绝对有把握在“七上八下”的论战中,把对方驳倒、为国争光的。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伟人》一剧中,这个功劳本该是中央经济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林子里、到1982年才立的,并成功据此为个体户正名。

  但这并不代表在此之前,国内理论专家就没注意到过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当时国内报纸很少报道雇佣7人以下的犯错误分子的事儿,所以也没必要为他们找借口,这就是一个“装甲科技的发展与穿甲弹技术发展互相促进”的关系。

  因为这个论证用到的是马克思的原著,最根正苗红,最原教旨主义,所以不但在国内有用,拿去跟其他社会注意国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