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七章 - 长锯现身_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把板锯还是有用的,至少对于木匠们断开圆木或修整木板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但真要用于锯板。还得是双人对拉的长锯才行。

  匠人们在剖开的圆木边上啧啧称奇,土鲁则将板锯紧紧抱住,其他匠人估计一时间难得一用了。

  接下来地十来天里,打铜匠人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造锯”小组,和我一起研究从长锯到短锯的铸造,为“利其器”,我还为匠人们另铸了一批超硬的铜锉,用于修整锯齿;为在泥版上镂刻精细地锯齿,我咬咬齿铸了几把尖细的铜匕。

  但最为难的是锯齿的形状,详细讲解了很久。还是没能让多数匠人明白为什么要刻成两边倒伏方向不同的三角尖,只好让太昊学校的教师拿了几张纸来,放大了画在上面,张贴在匠作区。

  不理解是吧?不理解也要执行!只要照葫芦给我画好瓢就行了!

  还好,工程进度比较顺利,第十天上,我面前终于摆放好了十多把已经装好木柄,打磨光亮的长短铜锯。

  我正在满意于锯地制造技术进步,却感觉到地面传来微微的抖动,木案上的铜锯也轻轻地颤动起来。

  什么动静?

  我冲出匠作区,上马直冲城外。

  姜由终于进军了。

  数千头牛在远离太昊城数公里处缓缓地向西南方向移动,那个方向约200里外有一个可以让牲畜通过的山口,过了山口向南,就是由族的村子。队伍缓慢移动,隐约有数十骑快速在骑牛的战士和牛群间来回奔跑,这里面应该就有姜由了吧!

  隆隆的震动从地面传来,烟尘漫起在地平线上。

  第二天,数名侦骑从太昊城出发,随姜氐大军而去。

  自这一日起,由族换盐的交易就再也没有人来过。罢了,我且先静观,忙我的建设去吧。

  看到太昊匠人们开始锯出了较为平整的木板,最薄地已经达到约2厘米,我开始放心下来,并加大了培训匠人们制作铜锯的规模,一段时间内,这将是太昊城反向为大元诸城输出的一项重要商品。

  考虑到工艺的复杂和培训期较长,我还不想在工艺成熟之前将这项技术输出到其他地方。

  将春播的事情交待给风余他们,趁春汛还早,我还得往公孙氏去一趟才放心。

  太昊六年2月7日,我带着20人的一小队骑兵上了路。这一次我先取道铜码头——靠少昊的那一个码头叫盐码头,察看了一下仓库的情况。铜码头的负责人叫风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舟,估计他父母当年起名字时也没想到他会作码头负责人,但如今这个名字最合适了),很小心地逼上粱山我们察看堆放铜锭和盐袋的专门房间,里面的铜锭都一块块抹上了猪油,放在木质架子上,这一招是跟贸易城学来的,估计是骑兵们将这个贮存技术告诉了风舟。

  存放盐的地方则在地面上放了大量石灰,这个是按我在太昊城的作法。

  我估计了一下,铜锭已经有了大约三千块的存量,按每块十斤左右计,那也有十多吨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看来自冶铜工艺改进以后,铜的产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盐也有了近400袋有库存,按每袋40斤算,这也得有七八吨吧,应该可以满足公孙氏、姜氏和太昊的一时之需了。

  而对岸,不断有骑兵涉河过来,库存的量还在不断增长。

  自铜码头往西,越过大平原,我没有走上一次的山路,而是沿大河而行,力求找到一条合适的新道路。

  数日之后,河谷收窄,前方是一道峡谷。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