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五章 - 交易纠纷_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来尝一尝!粟米饭、羊肉汤啊!”

  “刚蒸熟的野鸡了,整支的鹿腿要不要了啊!”

  “新烤的羊肉了!您闻一闻多香啊!”

  最早响起来的是这些“早餐”的叫卖声,刚从帐篷里钻出来睡眼腥松的各族人都被这些美食吸引住了。

  贸易城内的“常住居民”们经过长时间的贸易熏陶,早已经在马齐的默许下,学会了用自己的厨艺换取私有物资,贸易城仓库里的那些粮食是公有的,但并不排斥私人在家里屯积一点粮食和陶器。

  那些家里有人在匠作区当学徒的族人,常能以比别人低得多的价格,从匠作区换得猎美的陶器,也有的不是用来满足生活所需,而是用来向其他部族交换物资,以改善自己的生活。

  从这些参加贸易的家庭情况看,贸易城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贫富分化。

  但最差的家庭都享有高规格的“低保”——参加贸易城的物资分配,不会有温饱方面的担心,同时还享受对族人绝对免费的教育和医疗。

  所以作为一名贸易城居民是比较幸福的,只是人心不足,有人想“先富起来”而已。

  贸易城原来就是从“地摊交易”时代发的家,用大量的陶器交换成批的牲畜,从而积累了足够的家底,建设起了规模庞大地建筑。自然能认识到贸易地好处。

  现在匠作区必须无偿地向城主和宗庙提供一定的产出。以前上交地是陶器或其他产品,现在则上交粟米替代。

  由于匠作区的相对私有化。城主和长老在收取了匠作区的粟米后,就不得再向匠作区强索产品,而只能以粟米去交换了,只是在同等条件下,城主、长老和宗庙有优先权而已。

  没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居民区族人,在以前大量各族贸易代表前来所产生的住宿、饮食等需求中发现了商机。刚开始是客人得到了免费供应(食堂是不向外族开放的,只有族人家里可以向外族提供餐饮),以少量地礼品或商品作为报答,后来就形成了相对公开的标准价格。

  在昨天到今天的贸易中。我发现有一样东西已经逐渐成为这个阶段的“货币”——或者正确地说法应该叫“通货”:粟米!

  粟米有其明确地使用价值。在食用上可轻易的换算成各部族均有的牛羊的重量和只数,相对于牛羊而言,也便于保存和运输。具有通货的基本特征。只是比不上后世的货币而已了,但再过一段时间,等贸易的量再大,我地铜币应该就可以问世了吧。到那时,贸易的质量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上午8、9点的时候,贸易进入了高潮,这时已经可以看出,庙前的广场才是真正的贸易核心区域。

  8万多平米的广场被帐篷、小摊和牲畜以及流动的人群挤得满满,贸易城中的族人基本都来参与了赶集。有的是在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