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6章 让利于民_知否从蒙童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招收到河工署雇养起来。回去以后,你拟一份具体的章程出来,送给我过目。”

  “是,东翁。”

  方渊将卫辰的要求一一记下,准备待会儿回到住处后,立马就着手办理此事。

  孙卓见卫辰是要动真格,也是暗自咋舌。

  之前雇役修堤也就算了,毕竟就那么三个月的功夫,可如今卫辰居然要出钱一直雇养着那些老河工。

  这以后每年岂不是都要花出去几千几百两银子?

  积年累月下来,多出来的这笔花销可不是小数目!

  禹州经历过那么多任知州,恐怕也只有卫辰一人有这个魄力了。

  当然,这也是卫辰基础打的牢,府库充足的缘故,否则再想为民办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据孙卓所知,光是禹州城里方兴未艾的蹴鞠比赛一年的收入就有上千两银子,仅此一项,就足以应付成立河工署的花销。

  民不加赋而财税足,卫辰可谓是将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

  搞钱这方面,还是要多向知州大人学习啊!

  孙卓心里感慨着,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想到有一桩事情,或许可以投卫辰所好。

  当下上前向卫辰拱手道:“知州大人,这内堤与外堤之间的数百顷淤田价值不菲,可要下官召集本地士绅,商议买卖淤田之事?”

  “淤田?”

  卫辰闻言微微一愣,当即顺着孙卓的指点,看向内堤与外堤之间的狭长通道内。

  伏秋大汛一过,河水从外堤和内堤间退走,河道又重新收束在了内堤之内。

  因为兴建了横堤的缘故,漫过内堤的河水并没有将淤泥带走,内堤和外堤之间就留下了数尺淤泥,形成了大片淤田。

  这可是百姓眼中的膏腴之地。

  俗话说,北方粮田论斗,南方粮田论石。

  十斗等于一石。

  在水土宜人的南方,亩产两三石,甚至是四五石都不稀奇。

  而在北方,即便是风调雨顺的丰年,一亩也只能收个六七斗,平常时候,更是只能收上来三四斗。

  唯独这淤田不同。

  亩产三四石都是寻常。

  如此上等的好田,眼下足有二三百顷,只要找禹州那些大户人家卖出去,自然是一大笔收入到手,孙卓打的正是这个主意,所以才殷勤地向卫辰献计。

  卫辰听明白孙卓的意思,却是摇了摇头道:“这些都是荒地,并非官田,如何能行买卖之事?”

  “荒地?”

  孙卓愣住了:“可这都是咱们耗费人力物力修堤才能落下的好处呀,理应算作官田。”

  卫辰澹澹道:“兴修水利,本就是官府份内之事,岂有从百姓身上倒赚银子的道理?”

  孙卓当然明白卫辰的意思。

  子曾经曰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卫辰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孙卓还是不理解。

  明明卫辰之前表现得对于货殖之术如此热衷,为什么面对眼前这唾手可得的一大笔钱财却一点也不心动呢?

  似是看懂了孙卓心中的疑惑,卫辰笑着摇了摇头,轻轻一叹道:“这些淤田,与其让那些脑满肠肥的大户占了去,还不如当作荒地送给那些家中无田的百姓耕种,就当是对他们这些年所受河患之苦的补偿吧……”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