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二章 阳谋_大明王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去勾搭大明皇后,给他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这且不提厉害关系,仅从男人的本能来说,不得不承认一点,妻子虽然风韵犹存,但绝对不必上风华正茂的徐妙锦。

  黄昏根本不可能对妻子有任何想法。

  但当下流言已成虎。

  这件事怎么处理至关重要,稍微处理不好,众口铄金之下,流言成了“事实”,别说天家皇室的颜面,就是他朱棣,也将在浩瀚历史中的众多君王中,最为最显眼的笑柄。

  比李后主、刘禅还惨。

  朱棣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着人宣道衍、纪纲进宫觐见。

  他很愤怒。

  恨不得出动锦衣卫甚至京营士卒,全城逮捕敢议论这个谣言的人,然而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这样平复谣言,也会有一个疤在那里。

  况且,真要全城逮捕的话,诏狱和天牢根本不够用,整个应天城的成年男女,大概都会被送进监狱,始皇帝也不敢这么做。

  所以要破这个局,只能智取。

  这件事不能用黄昏。

  他是当事人,避嫌。

  只能请道衍来,道衍出谋略,纪纲么……自然是绣春刀出鞘,带着领锦衣卫作为暴力机构出动,要强势镇压此事。

  告诉世人,天家不可辱。

  我朱棣更不可辱。

  片刻之后,道衍急匆匆而来,老和尚穿着僧衣,身上还有香火味,显然是正在礼佛,神态严峻,已经意识到了此事的重大危机。

  这看似只是一个针对徐皇后和黄昏的谣言,实则动摇的是朱棣的皇权。

  随后纪纲赶来。

  腰配绣春刀,大伤初愈的纪纲脸色犹有些白,但眸子里杀意如织,腰间绣春刀更是散发出嗜血的气味:充斥着兴奋。

  纪纲嗅到了机会。

  和纪纲一起进来的,还有三位在朝野之间都有着极高声望的史官,以刚正不阿而出名,这是朱棣刻意吩咐的。

  这件事要处理好,不能让民间野史乱写——鬼知道他们写出什么来。

  所以正史的记载尤为重要。

  待史官坐好,朱棣缓缓坐正身体,对跪着的道衍和纪纲道:“免礼。”

  两人起身。

  一旁的三位史官居中一人执笔,写道:“甲申年,永乐二年初,上召僧录司左善世道衍、锦衣亲军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纲觐见,二人进见乾清宫……”

  三位史官,一位记载,剩下两位最后签字画押,归档。

  这是流程。

  若是那两位有不同意的地方,则会另起笔墨写一份,由史官局那边共同定夺——这种状况很少见,因为一般都是一位史官在场,况且史官之所以是史官,就在于公正。

  大部分而言,他们记录的绝对是事实,当然,也有少数史官,在天子授意下,篡改了记录,这种状况也很少见,因为天子不得翻阅史官记录的内容。

  这是规矩。

  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天子肆意妄为,可惜,这个初衷是美好的,有时候的事实却是残酷的。有那么一部分天子,明知道有史官记录,还是我行我素,所以历史上的昏君、暴君行径,才会被后人考据,要不然后人哪去考据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的种种“杰作”?

  史官停笔,等接下来的对话。

  朱棣看了三位史官一眼,这才缓缓的对道衍说道:“知道我召汝何事?”

  道衍点头,“棘手。”

  朱棣嗯了一声,“兹事体大,朕深究其言,再结合自身经历,知悉此事是别有用心者泼秽皇后,玷污天家,其用心险恶,可称祸国!”

  道衍叹气,“此事不难推测。”

  朱棣苦笑,“朕也知晓这件事确实不难推测,甚至算是一桩阳谋。”

  阴谋可怕。

  但阳谋有时候更可怕,因为你知道它是别有用心的谋划,但你却找不到破解的办法,阳谋之所以是阳谋,正因为如此。你无法破解,它自然不需要遮遮掩掩。

  一旁的三位史官立即记载。

  道衍想了想,“这事,还是得追根溯源,找到散布谣言的人,并且此事不宜秘密行事,应在百姓瞩目下行动。”

  本来就是谣言,那么朱棣破除谣言的行动就不需要遮掩。

  大明王冠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8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